利用职务获取虚拟货币,法院作出判决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这些数字资产,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本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程序员小李的故事,他在工作中接触到公司存储大量虚拟货币的账户后,因一时贪念,将公司的关键信息透露给他人,导致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小李因此触犯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尽管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已成为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在中国,虽然虚拟货币不属于法定货币,但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样受到法律的严惩。
借职务之便“获取”虚拟货币行不行?法院判刑
数字金矿的诱惑:聊聊虚拟货币与职务犯罪
老李,公司的老程序员,最近有点烦心事。他儿子小李,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进了家新兴互联网公司做区块链开发。这原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最近小李却因为工作上的事儿惹上了官司,进了局子。
原来,小李参与公司一个区块链项目,接触到了公司存储大量虚拟货币的账户。看着账户里那一串串代表着财富的数字代码,小李心动了。他加入了一个技术交流群,里面有人声称可以破解代码获取虚拟货币。禁不住诱惑,小李把公司的代码和私钥信息透露给了群里的人,结果真有人利用这些信息盗取了公司账户里的以太坊,价值几十万。
老李怎么也没想到,一向老实本分的儿子会做出这种事。他四处打听,才知道小李犯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老李不明白,这虚拟货币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和犯罪扯上关系了呢?
虚拟货币:看得见的财富,看不见的风险
其实,近年来,像小李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财富密码”,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甚至铤而走险。
虚拟货币虽然被称为“货币”,但它本质上只是一段计算机代码,并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属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然而,由于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以及价格的剧烈波动,虚拟货币被一些人视为投机炒作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
法律红线:虚拟货币不是法外之地
在我国,虽然虚拟货币不属于法定货币,但并不意味着它处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例如,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并强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
此外,刑法也对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洗钱的,可能构成洗钱罪;利用虚拟货币进行诈骗的,可能构成诈骗罪等。
小李的案例:职务犯罪与虚拟货币的双重陷阱
回到小李的案例,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盗窃公司虚拟货币的行为,但他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并泄露了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为他人盗窃提供了便利条件,其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小李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虚拟货币不是“财富自由”的捷径。
投资虚拟货币存在巨大风险,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更不能为了获取虚拟货币而触碰法律红线。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在虚拟世界中,也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能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企业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网络安全教育,防范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网络犯罪。
反思:如何守护数字时代的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才能在享受科技发展红利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守护好我们的“数字钱包”?
这不仅需要个人提升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引导和教育,共同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你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避免落入虚拟货币的陷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