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数字人民币诈骗已致民众受损
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一新型支付方式。然而,这也引起了不法分子的关注,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诈骗。近期,一起涉及数字人民币的诈骗案件在长庆派出所立案,受害者吴女士被骗取15000元。据报道,诈骗者冒充广州市社保局工作人员,声称吴女士涉嫌社保卡诈骗,并通过一系列恐吓和诱导,让吴女士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并提供了银行卡验证码。警方提示公众,要警惕冒充公检法人员的电话诈骗,不要轻信所谓的“安全账户”和在线法律程序,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成为诈骗的下一个目标。
近两年,经过一轮轮的银行拉新及红包测试活动,很多人对数字人民币已不再陌生。
它以不依托第三方平台,更便捷的操作,更隐匿的支付方式赢得了很多用户的青睐。同样的,骗子也将目光投到了数字人民币上。
近日,长庆派出所就受理了一起诈骗案,吴女士遭遇诈骗,损失金额达15000元。
9月6日10时许,吴女士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广州市社保总局稽查科的工作人员,称吴女士2月初在上海办理了一张社保卡,并涉及报销15000元。见吴女士将信将疑,对方又下一剂“猛药”,将电话“转接”至“公安机关”,在“民警”所谓的调查恐吓下,吴女士乖乖地听从指令找了处“没人打扰且安静”的场所与对方视频,开始“配合调查”。
在一通“狂轰乱炸”后,吴女士早已精疲力尽:既惧怕自己会被法院起诉,又担心名下所有的银行卡及社保卡会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冻结而影响后续使用。于是按对方的指示,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并绑定多张银行卡,先后两次将验证码告知对方。
事后,冷静下来的吴女士觉得事有蹊跷,便查看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发现卡内的15000元已被转走。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
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
诈骗套路千千万,永远有最新套路等着你。谨记以下几条,一定能保护个人财产免受损失:
1、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办案,不会提供“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微信、QQ、传真等形式发逮捕证、传票等文书。凡是在电话中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并要求配合转账的,一定是诈骗!
2、不法分子会利用民众对于数字人民币的热情与好奇心,设计伪冒登记网站骗取个人信息与资金。因此在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时需留意,不要进入来源不明的“活动链接”或“活动页面”,不要在来源不明的页面中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
3、不要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银行验证码等个人隐私信息随意告知他人。
4、陌生人要求开启屏幕共享或视频要予以拒绝。
5、如有疑问无法判断真伪,建议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110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