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币发财的人多吗,从信仰者到“老韭菜”,一位炒币者揭开币圈心态:都想赚快钱
关于炒币发财的人数这个问题,有几个不同的观点和信息点可以考虑:
1. 市场潜力:
- 加密货币市场确实有很大的潜力,很多人通过炒币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 比特币和以太坊等知名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为投资者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会。
2. 风险与收益:
- 炒币的风险非常高,通常比传统的股票投资更高。
- 成功炒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和经验。
3. 实际案例:
- 确实有一部分人通过炒币发财,但这样的人相对较少。
- 类似于股市中的“七亏二平一赚”原则,在加密货币市场中,能够持续盈利的人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
- 早期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可能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在市场成长初期就积累了经验和资产。
4. 所需技能:
- 要想在炒币中赚钱,需要保持耐心,并且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
- 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分析,以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小编建议来说,虽然有人通过炒币实现了财富的增长,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成功的投资者往往具备专业知识、市场洞察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炒币可能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需要谨慎对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加密货币市场,建议先做足研究,并考虑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
随着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的兴起,币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投资领域。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市场里,不少早期投资者经历了如同过山车般的投资旅程。沈小峰,一个有着五年投资经验的老韭菜,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从最初以5000元购买矿机挖出人生中的第一个比特币,到经历币值暴跌的挫折,他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币圈的复杂性,还警示后来者需谨慎对待这一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在2017年ICO热潮期间,大量普通投资者涌入市场,不少人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而成为了被收割的对象。沈小峰的经历提醒我们,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深入理解投资逻辑至关重要。
区块链火了,虚拟货币火了,币圈也火了。但当你还没搞清楚区块链的原理时,一些早期入币圈的炒币人已成被收割的“韭菜”。
作为一位“老韭菜”,沈小峰的“炒币”历程充满酸甜苦辣。他曾经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人生中第一个矿机,并挖出3个比特币从而赚到第一桶金;也曾经因币值暴跌而中途“下车”。
昨天(3月18日),沈小峰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讲起自己五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不仅揭秘了诸多“币圈”骗局,更感叹到,“只有看清楚逻辑的人才有机会,如果什么都没有就盲目进入,你肯定是被割的韭菜。”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拿“炒大蒜”、“炒大豆”心态买币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很酷,很有范儿,用自己的算力产生数据真是一件很炫的事。
沈小峰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回忆道,彼时还是2013年4月,当时比特币的价格还在700元-800元之间,只有少数的极客(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注意到新生事物,通过电脑程序挖掘比特币。
“当时我知道比特币是一种加密的货币,通过挖矿模式得到,但并不清楚其中的内在逻辑。”沈小峰回忆称,当时(2013年)比特币回本的速度很快,大概是两个月,“市场上有售价8000元的矿机。”
而在比特币之后,各种新的虚拟币种,如Litecoin、Namecoin、PPcoin、Devcoin、Terracoin、Nova-Coin、Rucoin、Freicoin等也出现,当时极客们称之为“山寨币”。
不同于像沈小峰这样从几年前就开始在币圈研究的“信仰者”,直到2017年年中左右,沈小峰才感觉到这把“火”逐渐烧到普通投资者身边。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7年,ICO依托着“数字货币”“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概念大热了一把。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共计43家。2017年以来,通过上述平台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数达10.5万。而国际相关报告则认为,中国可能有超过两百万人参与过ICO。
但仅仅通过几人团队发布一个“白皮书”,甚至连白皮书都没有就可以启动融资活动,而这样的方式也让ICO的合法性一直有争议。去年9月,央行等七部门对于ICO给出了明确定性,同时叫停了各类代币融资活动。
不过,ICO被禁之后,币圈又兴起了新的玩法——IFO。所谓IFO是指基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而进行的分叉货币发行,成为一种新的虚拟币融资手段。
与此同时,通过拉人头、建群、注册得币的项目也层出不穷。而沈小峰认为,这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币圈”项目,仅是披上了ICO外衣的欺骗行为。真正的ICO项目需要看怎样解决问题、如何落地、技术水平如何。
在沈小峰看来,那些和区块链技术及虚拟货币丝毫无关的项目打着区块链名号,借助一些大佬名义虚假背书,已经搅乱了币圈和链圈的生态;另一方面,投资者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不懂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本质就盲目进入,不探寻大佬“站台”的真假就迅速投资,甚至有些人把虚拟货币和Q币当作一个维度的产物。
“很多人拿‘炒股票’、‘炒大蒜’、‘炒大豆’心态的买币。”作为一枚“老韭菜”,沈小峰自己也运营一些虚拟货币社群。沈小峰表示,现在很多朋友也会拿项目白皮书给他看,但有些白皮书的质量俨然小学阶段PPT水平。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99%的人为钱而来,但“扛不住”暴跌
五年的“炒币”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沈小峰也因为亏损而半途“下过车”。
沈小峰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很多人是因想赚快钱而进来,又因币值的下跌而退出,币圈拿到钱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一些大佬手上有闲钱,相比于普通投资者,他们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更清楚链圈和币圈的发展趋势,因而他们判断币值的指标可能不是某一阶段的大跌或者大涨,即便币值在谷底的时候他们也‘拿得住’。”
沈小峰坦言,2013年的自己进入币圈后也是个“投机者”,当时应用非常少,但随着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发展,对于技术和底层逻辑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五年之后的自己更把对虚拟货币的投入当成是长期投资。
“这些钱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只有看清楚逻辑的人才有机会,如果什么都没有就盲目进入,你肯定是被割的韭菜。”沈小峰坦言,99%的人因为赚钱效应进来,但却因暴跌就“扛不住”。
现在,沈小峰身边有很多在早期进入币圈的朋友,有些人已经成圈内大V,有些人开始运营自己的社群,有些人曾赚到一桶金后匆忙退场。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沈小峰看来,除了一些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目前在币圈也存在两级分化的情况
真正的信仰者研究底层技术和内在逻辑,长期持有一两个币种等待升值;而更多的人抱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加入很多群组,并总是担心币值的涨跌。
沈小峰提醒称,真正的合格的ICO项目不会承诺币值会涨多少,而是在风险强调上作出特别声明,只有一些披上光鲜外衣的传销币才一味强调币值升值。
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希望赚到的钱是能看得懂的钱,通过深刻理解区块链含义之后再进入。
沈小峰在最后向记者总结道。
(应被采访者要求,沈小峰为化名)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汤亚文
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其他用户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