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特币合约爆仓家破人亡”的报道和讨论,主要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因为投资比特币衍生品(尤其是高杠杆的合约交易)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描述了投资者由于市场波动、高杠杆作用以及对风险认识不足等因素导致巨额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和信息点:

1. 高杠杆诱惑下的赌徒心态:

- 投资者小李(化名)因受到高杠杆诱惑,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在比特币合约交易中遭遇重大损失,最终导致个人财务状况恶化。

2. 数字淘金梦碎裂:

- 比特币曾经被许多人视为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但市场剧烈波动使得一些投资者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3. 高额手续费问题:

- 合约交易中的手续费非常高,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开仓本金的3%。这意味着频繁交易会迅速消耗资金。

4. 大连比特币矿厂案例:

- 一名与大连比特币矿厂有关联的投资者在进行比特币合约交易时遭遇爆仓,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

5. 大规模爆仓事件:

- 根据比特币家园网的数据,某一24小时内有超过16万人的比特币合约发生爆仓,涉及总金额高达19.85亿美元(约129亿人民币)。

这些案例提醒投资者,在参与高风险金融产品如比特币合约交易时需要格外谨慎,并且要充分理解所承担的风险。使用高杠杆可能会放大收益,但同样也会放大损失,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投资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比特币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牛市”,价格一度突破4万美元大关,总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2020年全年涨幅超过300%,部分原因是全球主要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提升了通货膨胀预期,促使机构投资者寻求比特币作为避险资产。此外,比特币第三次产量减半增加了其稀缺性,加之PayPal等主流平台支持加密货币支付,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热度。然而,比特币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其成为风险极高的投资领域,参与者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长期而言,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面临的挑战将日益严峻。

中经评论:比特币“猎场”里,“信仰”会再次崩塌吗?

核心观点:多重“利好”加持下,比特币市场又一轮“牛市”行情引爆并延续至今。从中短期来看,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调整,对比特币等全球加密货币便意味着巨大利空的到来;从长期来看,随着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持续加强,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蓬勃发展,比特币等众多加密货币的灰色生存空间势必被进一步压缩。

北京时间1月8日凌晨,比特币价格一度站上4万美元关口,再创历史新高。比特币总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也超过1万亿美元。2020年,比特币价格涨幅超过300%,仅12月份就上涨了近50%。2021年伊始,比特币“疯狂”势头不减,也让市场情绪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

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比特币价格曾飙升至1.9万美元以上,但一年后又暴跌至3000美元左右,让无数人“信仰”崩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全球主要央行为提振经济普遍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通货膨胀预期,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避险需求提升而纷纷入场,再加上比特币完成第三次产量减半导致“稀缺性”增加,以及加密货币在PayPal等一些全球主流平台实现支付应用,多重“利好”加持下,比特币市场又一轮“牛市”行情引爆并延续至今。

在比特币价格高歌猛进的背后,则是多空双方的惨烈厮杀,以及24小时内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合约交易者的爆仓。这些年来暴涨暴跌的比特币市场,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屠杀“猎场”,谁都想成为并且相信自己是“猎人”,但除了那些占比不到2%却拥有95%比特币供应的“巨鳄”账户,谁都有可能成为“猎物”。在比特币乃至全球加密货币“猎场”里,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一朝暴富,有人一夜破产,有人花数百万美元炒作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有人绝望之下造成家破人亡……

有行业资深人士预测,比特币价格未来能够涨到50万美元。这生动诠释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信心的确是支撑比特币价格的根本。与央行数字货币不同的是,比特币等众多加密货币是不折不扣的虚拟货币。如果全球70多亿人都对比特币有信心,那比特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如果没人对比特币有信心,那比特币就一文不值。

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作为后盾,具有法定强制流通能力,其核心特性除了数字性之外,还有法定性。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则是以密码学原理为基础,因为缺乏信用背书,也没有发行主体,接受范围相对有限,币值易受外界政策变化以及投机行为影响而暴涨暴跌。由于比特币交易全程记录在区块链中,具有可查询且不可篡改、匿名隐蔽、无限可分、转移便利等特性,比特币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用于互联网非法经济的记账交易中。

作为一种虚拟货币,比特币币值极其不稳定,“过山车”式的市场行情、庞大的投机风险敞口,及其利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特性,都会对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这注定了它绝无可能成为主权国家的法定货币,也没有机会从全球主要央行大力推进数字货币的进程中分享成长红利。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不遗余力地维护其国家货币主权。

从中短期来看,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调整,对比特币等全球加密货币便意味着巨大利空的到来;从长期来看,随着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持续加强,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蓬勃发展,比特币等众多加密货币的灰色生存空间势必被进一步压缩。

据媒体统计,从2016年至今,比特币价格累计下跌20%及以上的情况,总共出现了10次;下跌30%及以上的情况出现了7次;跌幅超过48%的情况共有4次。没有人知道下一只“黑天鹅”所伴随的暴跌何时到来,但“猎场”里的人们其实知道它一定会不期而至,只不过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避害甚至趋利的幸运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