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Libre链商业模式
在当前的手机挖矿领域,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商业模式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派模式为代表的中心化积分系统,虽然启动成本低,但缺乏生态支持,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资产价值。第二种则是基于PoW(工作量证明)机制的挖矿模式,尽管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但由于手机算力限制及同样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用户体验并不理想。第三种模式以Libre为代表,其巧妙地结合了社交行为与资产获取,不仅规避了高昂的算力成本和控盘风险,还自项目伊始便注重构建丰富的生态应用场景。这种模式下,参与者不仅能在多样化的商业生态中实现资产价值,也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深入剖析Libre的这一独特模式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剖析libre链的商业模式
接触过很多手机挖矿, libre是到目前为止,个人认为最值得期待的一个项目。在我看来,手机挖矿,可以分为三个模式:
模式一就是当前最流行的派模式。派的特点是,前期技术门槛低,不需要节点,更不用上链,通过中心化的服务器24小时签到,发放积分。在用“美好蓝图“吸引过来用户后,再设法上交易所变现。这个模式的好处是前期成本很低,起盘快。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项目缺乏生态应,几乎所有的玩家都等着抛售,套现,几乎没有人愿意长期持有资产本身。这也是派迟迟不能公开交易的根本原因:一开盘,可能就直接被砸盘,基本上,没有哪个资本敢在底部兜底,做冤大头。各种KYC、质押、限制转账等规则,都是为了避免这个挤兑的风险衍生出来的权宜之计,这也是绝大多数数字货币上架交易后,很快就归于寂静的根本原因。
模式二是少部分项目在用的基于PoW的挖矿模式,通过手机的CPU算力来挖矿,比如minima,monero等。这个模式有一定的底层技术支撑,但是,缺点有两个,一个是手机CPU算力普遍较低,挖矿体验不好;另一个原因跟派类似,缺乏生态应用的支撑。
模式三就是libre模式。Libre避免了算力挖矿对设备的高要求,同时保留了出矿的难度,你必须要有真实的社交行为,才能获得资产,作弊还有可能导致资产受损。Libre避免了PoW的能耗劣势和PoS的控盘风险,当然,这对项目方的底层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除了技术优势外,libre是少有的一开始就聚焦在生态应用的项目Llibre老玩家,可以看到libre一直在试图通过建设libre生态应用来支撑libre的共识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libre的生态建设初具雏形,那么,矿工对libre的价值变现就不会单一依靠交易所套现,而是可以在海量的生态应用中得到释放。试想,如果在一批商业生态应用中,矿工可以用libre去参与各种消费的话,对商家而言,实现了流量转化,对矿工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实现了libre的价值。综上所述,个人认为libre是一个相对传统数字货币更稳定、更持久的值得期待的新公链模式,放弃成本很低,错过成本很高。